中新網(wǎng)海南文昌3月20日電 題: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 太空將搭新“鵲橋”
作者 馬帥莎 蔡金曼 張未 李儀
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搭乘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順利進入太空,開啟奔月之旅。“到崗”后,它將為正在運行的嫦娥四號和即將開展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探月工程四期任務,架起一座跨越40多萬公里的地月通信橋梁。
“表現(xiàn)完美!”對于此次發(fā)射,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葛平在現(xiàn)場難掩興奮地說,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為鵲橋二號中繼星后續(xù)執(zhí)行一系列飛控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何建地月新“鵲橋”?
鵲橋二號中繼星是中國發(fā)射的第二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wèi)星。以“鵲橋”為名,其靈感來自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中國民間傳說,它既延續(xù)了中國航天古樸詩意的命名風格,又形象地解釋了這顆衛(wèi)星的特殊作用——搭建地月“對話”的橋梁。
地月間的信息交換為何要以中繼星為橋?專家指出,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月球自轉的周期相同,月球始終有一面背對地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擋,無法直接實現(xiàn)與地球的測控通信和數(shù)據(jù)傳輸。中繼星的加入,好比在信號不會被月球遮擋的地方安裝一臺“路由器”,月面探測器與地面借助這個“中轉站”,實現(xiàn)“地月傳書”。
對此,中國曾在2018年發(fā)射了世界首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wèi)星“鵲橋”,為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中繼通信。如今,“鵲橋”中繼星已經(jīng)辛勤在軌工作了5年有余,正處于超期服役狀態(tài)。
而探月工程四期任務的著陸探測以及采樣地點主要位于月球南極和月球背面地區(qū),需要功能更廣、性能更強的中繼星,架設起月球對地新的“中繼通信站”,解決月球背面探測器與地球間的通信和數(shù)傳問題。為此,科研人員對鵲橋二號中繼星進行了艱辛攻關。
如何為“嫦娥”搭橋?
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的護送下,鵲橋二號中繼星順利“踏”上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2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奔向月球。
“但是對于鵲橋二號中繼星來說,發(fā)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續(xù)它還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近月制動等重要動作。”葛平說。
據(jù)介紹,鵲橋二號中繼星到達月球后,還需調整進入24小時周期的環(huán)月大橢圓凍結軌道,這也是它的使命軌道。隨后它將與嫦娥四號、嫦娥六號探測器進行對通測試,確保鵲橋二號中繼星建立對地對月中繼通信鏈路,從而為嫦娥四號、嫦娥六號以及后續(xù)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中國探月的合作之門始終敞開”
據(jù)悉,除了服務于中國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還可為后續(xù)國內外月球探測提供中繼通信支持。當前,世界主要航天國家都在積極開展探月活動。對于備受關注的探月國際合作問題,葛平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向來重視國際合作,中國探月的合作之門始終敞開,這在以往的探月工程任務中已有很多生動案例和共贏成果。
他指出,中國已向國際開放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申請,后續(xù)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相關任務也將面向世界公開征集合作機遇。此外,中國最早發(fā)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并積極在國際上推介,這代表著中國航天的格局與愿景。
“當前,國際上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這更突出了合作的重要性,中國的航天離不開世界,世界的航天也離不開中國。”葛平說,對于中國探月工程,我們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愿同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合作。(完)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