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媒體報道了一名常州籍海歸男子回國后遭遇愛情事業(yè)雙失敗,為籌措生活費三次持刀搶劫,最終被依法逮捕的新聞。一些海歸因為回國后面臨國內外文化、人際關系差異與求職方面的不順遂,從常人眼中的“明日之星”成了“問題海歸”。
理想豐滿 現實骨感
海歸回國落差大
2014年畢業(yè)季,預計有35萬海歸同國內727萬應屆畢業(yè)生一起競爭就業(yè)。原本含金量十足的海外文憑,在國內外學生扎堆學習的熱門專業(yè)上,并未成為海歸找工作時能夠加分的砝碼。海歸本想出國“鍍金”,提升自我實力,回來卻發(fā)現自身所學成了“普遍技能”,歸國后,自己的留學經歷沒能起很大作用。實際上,國內教育逐漸同國際接軌。在國內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有了較大提升的同時,海歸數量的遞增與整體質量下降,這使國內招聘單位對海歸并不“感冒”,而更看重個人潛力和崗位需求。
出去留學,社會各方面本身就對其抱有更高期待。這種高期待與回國適應期碰撞在一起,加劇了海歸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壓力。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下,一些本是社會重要精英的海歸淪為職場失意、社交失聯(lián)、文化融入困難的弱勢群體。
量體裁衣 不亂跟風
提升自我最重要
“地球村”的出現極大地縮小了國內學生與海歸之間的知識溝與視野差距。國內國外的課堂所學已然沒有太大差距,這時候,家長和孩子就要從實際需要出發(fā),理智決定留學的必要性。國內某著名高校的李明(化名)大學畢業(yè)后留學美國學習金融,但因為無法適應國外的課程設置與學習節(jié)奏,兩年的課程只學了一半就偷偷地跑了回來,靠著爺爺的資助跟著狐朋狗友混日子。被父母發(fā)現后,家里通過關系給他介紹了很多工作。但因為一年渾渾噩噩的生活,高不成低不就,與社會脫節(jié)嚴重,從一個高材生變成了一事無成的“逃學海歸”。
某教育機構的咨詢師徐毅認為,海歸在國外學習、生活時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借鑒前人經驗教訓,不能單純?yōu)榱藵M足家庭、社會的期待,或是為一紙文憑而學習。同時,不能割裂與國內的聯(lián)系,時刻把握國內市場動向、理清國內雇主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求職時突出自己的職業(yè)目標等。總之,海歸們不僅僅要分清自己的優(yōu)劣勢,還要樹立起自己的信心,保持一顆平常心,腳踏實地,相信自己的事業(yè)會朝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
放低身段 調整心態(tài)
高智高情助成功
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功利教育雖在短時間內催生了大批專業(yè)技術人才,卻忽視了高智商群體的情商教育。海歸楊女士為換工作,托人找關系,最后工作沒解決,10萬元的所謂“疏通費”也跟著所托之人一起消失了。國外相對簡單的工作與社交環(huán)境教會留學生不同于國內的處事方式。歸國后文化環(huán)境的突變,要求海歸在貢獻智慧的同時,能盡快融入新的社交圈層,建立新的人脈關系,找到歸屬感。情商與智商的不匹配,使得一些海歸缺乏社會經驗,無法處理好歸國后的種種不適。長此以往,價值觀念沖突加劇,人際關系越發(fā)疏離。這種因為心理調適能力缺失導致的海歸與社會生活的格格不入,不僅使海歸本人承受孤獨郁悶等痛苦,也為社會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某消費品行業(yè)的業(yè)務總監(jiān)于麗娜在談到海歸的心態(tài)調整問題時說:“企業(yè)在雇傭海歸人才時,已經不再把學歷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就職后對團隊的融入、面對壓力時的自我調節(jié)都非常重要。”因此,海歸應適時褪去“身份”光環(huán),放低身段,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個客觀的認知與評估,用一個成熟的心態(tài)應對新環(huán)境中的各種問題,靠智商,也靠情商,更加從容地適應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