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宜彬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首次利用自主研發(fā)的紫外-數字圖像(UV-DIC)系統(tǒng)在超高溫極端環(huán)境應變場測量領域實現了3000℃環(huán)境下的成功測量。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fā)表于國際無損檢測領域的權威雜志《無損檢測與評價國際》上。
25℃-3000℃散斑圖:(a)T=25℃;(b)T=1100℃;(c)T=1500℃;(d)T=1900℃;(e)T=2100℃;(f)T=2300℃;(g)T=2500℃;(h)T=2700℃;(i)T=2900℃;(j)T=3000℃;(k)在加熱至3000℃后冷卻至25℃的散斑
此前,在超高溫極端環(huán)境應變場測量領域一直缺乏有效測量表征手段,主要難點包括:一是超高溫熱輻射導致測量圖像過度曝光,無法表征;二是使用中性密度、藍光、偏振等多組濾光片,導致測量步驟繁瑣,表征成像效果欠佳;三是作為變形信息載體的散斑在超高溫中容易脫落,導致測量失敗,無法表征。
典型溫度下應變場云圖:(a)1100℃;(b)2100℃;(c)2500℃;(d)2700℃;(e)2900℃;(f)3000℃
該文章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山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董亞麗表示,研究人員利用紫外-數字圖像(UV-DIC)系統(tǒng),僅用單個紫外濾光片就有效抑制了3000℃熱輻射,同時開發(fā)了以碳化鉿粉末為散斑材料的超高溫散斑制備工藝,最終在3000℃環(huán)境下成功測量了石墨熱膨脹系數,并清晰記錄了被測對象從室溫到3000℃的高質量圖像。
該成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山實驗室聯(lián)合研發(fā)。“以上難點在紫外-數字圖像相關的應變場測量方法中均被很好地解決,該測量方法能夠有效、準確測量熱端部件在超高溫極端熱力耦合條件下的熱變形,對于助力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李宜彬說。
(受訪者供圖)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