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技動態(tài) > 王貽芳團隊獲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關注微信

王貽芳團隊獲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時間:2017-01-10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中國已搶到大科學領跑位置
 

 

1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緩步走向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臺,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代表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的證書——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是他帶領團隊收獲的又一枚大獎:王貽芳、曹俊、楊長根、衡月昆、李小男,這5位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因為和他們團隊一起,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而共同分享了這一榮譽。

時間回到2012年3月8日14時15分,一個讓中國物理學人激動的時刻。王貽芳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fā)言人的身份向外宣布,他所帶領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θ13。至此,在這場法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多國參與的大科學“賽事”中,中國率先沖線。

中國科學家扔出的“石子”,激起了千層浪。根據(jù)王貽芳的統(tǒng)計,2012年,中微子團隊實驗成果所發(fā)表的首篇θ13論文保持高引用率,SCI他引是695次,在粒子物理學領域2011年以來發(fā)表的研究論文中排名第三,前兩名則是歐洲核子中心發(fā)現(xiàn)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的兩篇論文。

5年后的今天,這種影響依然在繼續(xù)。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說:“這是物理學上具有重要基礎意義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在基礎物理領域取得的最重要的實驗成果。這種說法用諾貝爾獎來衡量的話,或許更具參考價值,因為此前發(fā)現(xiàn)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均已獲得這一科學界最高榮譽獎。

中微子:“永遠找不到”的幽靈粒子

中微子是什么?

這要從原子說起。如果把原子比喻成“建造”物質世界的“磚塊”,那么這個世界就是由100多種“磚塊”堆砌而成。到20世紀,科學家發(fā)現(xiàn),原子并非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磚塊”,它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的不同組合構成的。

后來,科學家們又發(fā)現(xiàn),質子、中子和電子也并非最基本的粒子,構成它們的是更小的夸克和輕子。其中夸克有6種,輕子也有6種。這12種粒子才是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

這其中,就有中微子。它屬于輕子,有3種類型,在12種基本粒子中,占了1/4。

中微子雖然小,“脾氣”卻很大: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每秒鐘有上萬億個中微子自由穿過人體,因此有了一個別稱——“幽靈粒子”。提出中微子存在假設的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甚至說:“我預言了一種永遠找不到的粒子。”

幾十年來,這個高深莫測的粒子,一直在挑戰(zhàn)人類的認知能力?茖W家認識到,中微子會變身術,一種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變?yōu)榱硪环N中微子,然后再變回來,這叫做中微子振蕩,3種中微子之間可發(fā)生3種振蕩。

這3種振蕩模式各有其對應混合角,分別為θ12、θ23、θ13,前兩個混合角θ12、θ23的測定者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唯有第三種,一直在和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捉迷藏,以至于有人懷疑θ13為零,也就是根本不存在。

王貽芳說,由于這個數(shù)值的不確定性,中微子物理研究目前已經(jīng)走到了一個岔路口,如果這個值很小或者沒有,那么全世界研究中微子的科學家將共同面臨一個尷尬局面:不知道未來中微子研究該向何方發(fā)展。

于是,一場捕捉中微子θ13的大科學賽跑開始了。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發(fā)起人之一、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楊長根的話說,這是一個高能物理領域人盡皆知的命題,但要精確地“捕捉”到它并不容易,“這需要先進的方案、設備以及精確的測算”。換言之,目標已經(jīng)在那里,就看誰第一個到達那兒。

“賽事”從一開始就彌漫著緊張的氣息。2003年,法國、日本、韓國、中國等都競相提出實驗方案,由中科院高能所提出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只是其中之一。

說起來,那已經(jīng)是10多年前的事,王貽芳卻記憶猶新:這場戰(zhàn)役打得并不輕松,“如果當初稍微晚一些,整個實驗就打了水漂”。

“搶”出來的大科學領跑者

2012年4月27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fā)現(xiàn)電子反中微子消失》論文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出版發(fā)表。作為該文的執(zhí)筆者和通訊作者,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主要完成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已經(jīng)等了整整50天。

論文出來了,石頭也就落地了。曹俊說,“雖然這場比賽還遠沒有結束,但從最新的實驗結果來看,中國已經(jīng)搶到了‘領跑’位置。”

大亞灣中微子的實驗站,位于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的360米外,藏在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里面是由地面控制室和地下5個實驗室組成,其中距離地面最深處達320米。這也是為何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被稱作“大科學工程”。

大工程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

“核電站就在身邊,不能出現(xiàn)任何的閃失。”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總工程師莊紅林記得,為了核電站的安全生產,施工單位在最堅硬的花崗巖上,像繡花一樣爆破,最小的一次爆破僅用了200克炸藥。

莊紅林說,隧道建設比預計延誤了近兩年時間,這對整個實驗的進程是致命的。

2011年8月,韓國項目團隊透出風聲,稱其項目團隊已經(jīng)開始取數(shù),而彼時的大亞灣實驗團隊還未完成最后一個用來取數(shù)的實驗大廳。“當時大家都慌了,國際上也一度認為中國不可能第一個得到實驗結果。”莊紅林說。

為了趕進度,實驗廳剛挖好,設備安裝就開始了。楊長根回憶道,新挖好的巖洞內又熱又潮濕,進去20分鐘就渾身濕透,每天回到駐地后,甚至累得“只能躺著洗個涼水澡”。

在進度“落后”的情況下,大亞灣項目組科研、工程人員在探測器安裝、取數(shù)計算等工作上,生生“搶”回了一年時間。

不論項目之外,還是團隊內部,都不乏國與國之間博弈的影子。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一個有25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他們來自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qū)、美國、俄羅斯及捷克的38家科研機構。合作,便意味著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要在第一時間同步傳輸?shù)奖本└吣芩兔绹,但最終卻是中國首先得出了結果。

曹俊說,之前他們有過很多次演習,一到戰(zhàn)場上效率就高很多。中國方面整個物理分析團隊在實驗設置安裝的過程中并沒有閑著。除了配合實驗裝置的安裝、測試工作,他們還提前一年多時間開發(fā)了相應的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并加班加點對其進行反復演練。

最終,中國科學家“搶”在競爭對手前,先一步在這場大科學長跑中沖線。

“這東西不是用來賺錢的”

中微子第三種振蕩的確認,引起了物理學界的興奮,也遭來一些質疑:“這東西究竟有什么用?”

“王院士,請您通俗地講講,中微子能用來干嗎?”

王貽芳不止一次地聽到這樣的提問。就在這次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頒獎前夕,他還和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之間上演了一段頗為有趣的對話。

王貽芳先是給出了一個答案:“目前還看不出中微子有任何應用價值。”

媒體記者追問:一點用也沒有?

“沒有,沒有任何用處。”王貽芳說。

媒體記者不愿放棄追問:那對其他應用領域有沒有什么啟發(fā)價值?

“對不起,真是沒什么用處。”王貽芳說,“我們做基礎研究的,就是來認識自然界,非要說有什么用,這就是所謂的貢獻。如今做出這個成果,幫人類認識自然界基本構造方面更進了一步。”

他進一步補充道,基礎研究,首先是為了認識世界,至于有沒有副產品,能否賺錢,能否為國民經(jīng)濟服務,那是另外的事。不過,一旦我們過分地去追求副產品,那就不是基礎研究了。

在科學家的眼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它的實用性。王貽芳和他的團隊就喜歡舉一個例子——

400年前,丹麥科學家第谷仰望星空30年,積累了大量的天文數(shù)據(jù),由他的弟子開普勒總結成三大定律,成了牛頓提出力學體系的依據(jù)。誰能想到,天天盯著行星看而窺得的行星運動的奧秘,幾百年后卻成為我們修造高樓大廈、橋梁、飛機、汽車,乃至發(fā)射飛船衛(wèi)星的根本?

同樣的,中微子,或許,幾十年或一百年后,我們的后代也會給出答案。

本報北京1月9日電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