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 高瓔瓔)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屠呦呦,實至名歸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這是她繼2011年榮獲拉斯克獎臨床醫(yī)學獎,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之后,獲得的又一項“重量級”大獎。各種榮譽接踵而來,屠呦呦并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依然是低調做人做事,只有談起青蒿素她才會有說不完的話。
“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青蒿素是傳統(tǒng)中醫(y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fā)現是集體發(fā)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yè)、中醫(y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一向低調的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后將成就的獲得歸功于集體的力量。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廉姆·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為諾貝爾醫(yī)學獎歷史上第12位女性得主。
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認可。正是這種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氣組成了科學大家屠呦呦的“品格配方”: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靜。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莖一樣的正直;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要堅持不懈、反復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來把這個任務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腳踏實地!
屠呦呦將相當于三百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金分為三部分:一百萬捐給了他的母校北京大學,設立了創(chuàng)新基金;一百萬捐給了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獎勵積極創(chuàng)新的年輕人,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中醫(yī)藥的科研事業(yè);剩下的作為團隊日常開銷的支出。
“蒿草青青,報之春暉”,屠呦呦從出生就注定與青蒿素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名“呦呦”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一句當中。
上世紀60年代,由于虐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性,使得全世界100多個國家、2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增高。當時,中美兩國都開展了抗瘧研究。美國篩選了近30萬個化合物而沒有結果;中國在1967年組織了全國7省市開展了包括中草藥在內的抗瘧疾藥研究,先后篩選化合物及中草藥達4萬多種,也沒有取得陽性結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接到“523項目”任務。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任科技組組長,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從系統(tǒng)收集歷代醫(yī)籍、本草、地方藥志和名老中醫(yī)經驗入手,匯集了2000多種方藥,從中篩選出200多種供篩選,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任何科學創(chuàng)新看似機遇,其實來自非凡的洞察力、寬廣的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為了保證病人用藥安全,屠呦呦帶頭試服;為取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她在海南瘧疾區(qū)奔走,高溫酷暑下,喂患者服藥;當時的科研條件簡陋環(huán)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時時發(fā)出刺鼻的氣味,后來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對于屠呦呦而言,這是她已深入骨髓的醫(yī)者大愛與仁心,更是其“久久尋蒿”的力量源泉。
“成百上千次反復的嘗試,枯燥、寂寞,沒有非凡的毅力、崇高的理想就不可能戰(zhàn)勝失敗的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獲得非凡的成就。”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屠呦呦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后才出現的。
屠呦呦以成就鑄就了傳奇,也以堅守而成為榜樣。 “大獎彰百年,神州難酬。茵茵蒿草,呦呦首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作詩禮記。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