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決心”號2月19日電 隨筆:在“決心”號邂逅40萬年前生活在南海的美麗有孔蟲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的顯微鏡下,記者邂逅了一群40萬年前生活在南海的美麗有孔蟲,它們是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從南海海底鉆取的科學樣品。
研讀地球歷史的“書簽”
當時的南海生活一定快樂而富足。因為盡管過了40萬年,每一只有孔蟲化石依然散發(fā)出白色珍珠般的溫潤光澤。它們有的像圓圓的乒乓球,仔細看皮膚卻呈網格狀;有的像含苞欲放的棉花球,白色的花瓣清晰可見;還有的像扇形貝殼,中間包裹著一個小孔。在顯微鏡燈光照射下,玲瓏剔透,仿佛一張張迎面而來的笑臉。
自寒武紀至今,這些僅1毫米大小的美麗單細胞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5億多年。它們祖祖輩輩以海洋為家,生生死死都不離開海洋。它們家族興旺、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對海洋環(huán)境因素反應極為敏感;某些種群演變迅速,在地球上生死留存的時間很短,因此成為相應地質年代的重要標準化石,成為科學家研讀地球歷史的“書簽”。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南海第三次大洋鉆探,正在北緯18度、東經115度的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決心”號大洋鉆探船從3700多米深的南海海底,鉆取的一管管沉積樣品到底是什么年代沉積的?美麗的有孔蟲有自己的“發(fā)言權”。
16日,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員向榮,在“決心”號鉆取的第3管沉積樣品中,發(fā)現了幾只粉紅色的“紅擬抱球蟲”。這種在教科書中作為定年標志的有孔蟲,生活在地球上年代約為12-40萬年前。因此可以判斷,“決心”號鉆取的第3管南海沉積樣品,是在這段時間內沉積的。
“大海里的小巨人”
盡管肉眼看上去,有孔蟲小如針尖,但卻不屬于微生物,而是不折不扣的動物,隸屬于原生動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自寒武紀至今,已知其化石種類有4萬多種,分布于五大洋不同海洋環(huán)境的現代有孔蟲,種類有6000多種,僅在我國海域就生活了1500多種。
作為一位與有孔蟲打了20多年交道的古海洋學家,向榮能一眼辨認出200多種著名的有孔蟲,對它們面貌特征、性格特點、出生和死亡的年代了如指掌。記者在“決心”號初次邂逅的乒乓球狀“圓球蟲”、棉花狀“弓鞭里抱球蟲”、扇形貝殼狀“圓輻蟲”,在向榮的眼里,早已是相識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了。
在“決心”號,向榮和來自北京大學的黃寶琦、日本島根大學的古澤明輝一起,24小時輪流值班。每當一管新的沉積樣品鉆出來,他們就在鉆頭處取樣,用63微米的篩子,將黏土和粉砂過濾掉。在篩子里剩下的樣品中,就可以找到許多有孔蟲化石。烘干后,在每一份樣品里,用顯微鏡仔細地尋找標志性的有孔蟲“面孔”,進行“生物化石定年”。只有構建了年齡架框,有了地層年齡,發(fā)生在不同時間段的構造與沉積事件才會“復活”起來,被編入檔案,用來重塑不同時期南海的演化歷史。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原生動物,有孔蟲是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見證者”。研究現今海洋中的有孔蟲種類及數量、分布,總結其與所處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科學家就可以推測出古海洋環(huán)境和古氣候。有孔蟲是古今海洋環(huán)境對比的優(yōu)越“指示生物”,廣泛應用于生物地層學、古海洋學等諸多科研領域,被譽為“大海里的小巨人”。
“大自然的藝術杰作”
有孔蟲的殼體不僅承載了“海洋歷史信息”,而且造型變化多端、精美絕倫,幾可與鸚鵡螺比美,堪稱“大自然的藝術杰作”。國外科學家曾通過計算指出:有些有孔蟲是依照“黃金比例”增長其房室的,其精致的內部旋向構造,完全符合“黃金比例”定律。他將某些有孔蟲的旋稱為“哥德的生命旋”。
有孔蟲之美也深深吸引了我國科學家。從事有孔蟲研究半個多世紀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不僅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我國現代有孔蟲研究、榮獲世界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她還手工繪制了一萬多幅有孔蟲圖,親手雕琢了數百個有孔蟲的放大原模,研制開發(fā)了有孔蟲雕塑、科研教具、科普展品和旅游紀念品。
在她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合作共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孔蟲雕塑園。114座大型的有孔蟲石雕,以“宏觀的微生物”“單細胞的雕塑品”奇特方式,生動展示了集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有孔蟲文化”,被國外權威機構評選為“世界十大進化旅游熱點”。
今后,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大自然如此神奇,科學與藝術之美,原本相融相通。在“決心”號與有孔蟲的美麗邂逅,更加令人對此深信不疑!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