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麗: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擔任高功率激光玻璃項目的首席負責人,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十余年,解決了我國激光聚變研究的戰(zhàn)略急需,由她牽頭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釹玻璃批量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術發(fā)明特等獎。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2016年9月,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成功實現(xiàn)5.3拍瓦激光脈沖輸出。超強超短激光是人類已知的最高光強光源,也是助力前沿科技研究的一種工具,在材料科學、高能物理等領域有著重大應用價值。未來,這個大科學裝置將不斷向激光脈沖峰值功率的世界紀錄發(fā)起挑戰(zhàn)。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激光釹玻璃項目團隊負責人胡麗麗說,作為關鍵元器件,釹玻璃也將助力該裝置一同沖擊世界科技前沿。
釹玻璃有什么神奇之處?上百束微弱的激光,經(jīng)過一道道釹玻璃之后,能量會放大1萬億倍。最終,它們將匯聚到一點,點燃人造“小太陽”———激光慣性約束聚變裝置,有望實現(xiàn)人類源源不斷獲得清潔能源的終極夢想。
要得到這足以引發(fā)氫同位素核聚變的強大激光,就必須研制出能為激光輸送能量的釹玻璃,它是大功率激光器的“心臟”,在國防、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都有重要應用。國外對我國在該領域實行技術封鎖,要打破這個瓶頸,只有靠自己研發(fā)。
2010年,團隊迎來了項目攻關壓力最大的一年,工程進度要求節(jié)點迫近,但還有一個大尺寸釹玻璃成型的技術瓶頸尚未突破。大尺寸釹玻璃連續(xù)熔煉成型流量非常小,要像“攤大餅”一樣達到半米寬度,玻璃粘度大了攤不開,太小又會出現(xiàn)缺陷,對設備條件要求極其嚴苛。整個團隊做了不下一百次實驗,最終才啃下這塊“硬骨頭”。
這十幾年,整個項目團隊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的概念。胡麗麗說,當團隊得到第一塊合格樣品時,當看到完美無瑕的釹玻璃連續(xù)不斷地從生產(chǎn)線上一整塊一整塊地切割下來時,大家的心情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
如今,胡麗麗團隊把釹玻璃的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10倍,年產(chǎn)量可達到1200片。然而,要為高功率激光裝置提供更好更強大的心臟,這些還遠遠不夠。胡麗麗說,前輩干福熹院士就一直提醒她,釹玻璃技術路線是走不到頭的,要想辦法發(fā)展新的激光材料。
就在年輕團隊為釹玻璃連續(xù)熔煉技術攻堅克難時,團隊的兩位院士已經(jīng)在開拓新的方向。姜中宏院士今年已87歲高齡,依舊奔跑在科學前沿,利用相圖理論開展激光材料基因組研究,帶領年輕人研發(fā)新一代激光材料,引領團隊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