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出臺相關政策規(guī)定,留學人員回國創(chuàng)業(yè)最高可獲50 萬元支持資金。CFP 供圖
前三代海歸致力于改變中國的舊面貌,第四代海歸以探索國家現代化為己任。如今,以實現中國全球化為使命的第五代海歸,正在彰顯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觀——
11月4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海歸發(fā)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對外發(fā)布!秷蟾妗凤@示,2012年,歸國的海外留學人員達到27.29萬,同比增長46.56%,中國也由此出現“史上最大海歸潮”。
中國當下所經歷的“海歸大潮”,既有國家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不斷改善的內在動力,也與當前呈現的“國際人才回流”新趨勢息息相關。無疑,中國的海歸潮是這股洪流中最壯觀的一支。
以詹天佑、唐紹儀、顧維鈞等人為起點,中國的留學潮與歸國潮已歷經150余年。潮起潮落,幾經更迭,中國的海歸潮已進入第五代。可以說,前三代海歸以改變舊中國面貌為使命,第四代海歸則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卓越探索。那么,第五代海歸的歷史使命將歸于何方?
在全球化浪潮下,百年海歸的光榮與夢想如何由新生代中國青年海歸傳承與開創(chuàng),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面對的命題。
年輕的歸者
150余年前,時代的巨輪將詹天佑、嚴復等人載向海外。由此,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留學潮與海歸潮。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前,他們大多學成歸國,并開啟了向西方學習之風。
之后,從1900年到1927年,中國涌現了包括鄧小平、周恩來、嚴濟慈、梁思成等迄今對中國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最大一批“海歸潮”。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迎來了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留學潮。從1979年到2000年,僅由中國教育部門向西方各國派出的留學生就達45.77萬人。如今,“70后”、“80后”已成為海外留學生中歸國的主力。
“這代海歸跟上世紀80年代出去的海歸不一樣。他們那時出去很艱苦,很多人都靠打工、刷盤子維持學業(yè)。而現在的海歸家庭背景要好很多,他們做事更多地是與興趣、愛好有關;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往往不僅是為了生存,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中國國際人才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苗綠告訴記者。
“之前的海歸可能是年紀更大的時候才出國,同樣回國時的年齡也比較大,F在的海歸明顯有低齡化的趨勢。”一起作業(yè)網的合伙人肖盾向記者慨嘆。
“80后”肖盾是典型的新海歸。16歲那年,他遠渡重洋,到英國知名的米爾菲爾德中學讀高中。高中畢業(yè)后,他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并幸運地進入牛頓曾就讀的圣三一學院。兩年的課程后,他被交換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并在本科畢業(yè)后再次回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
本科和研究生期間,肖盾研究的方向是電子信息工程。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從事過金融行業(yè)的工作,其間曾短暫在北京奧組委工作過。后來,他選擇了在英國創(chuàng)業(yè),從事互聯(lián)網教育。2009年,肖盾帶著夢想回國,專注于中小學英語在線教學。如今,他的網站在中小學教育界已小有名氣,擁有兩三百萬的學生用戶。
肖盾回憶說,剛出國時曾在英國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習過一段時間,這段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頗大。“我比較熱愛運動,所以會加入各種運動隊,運動員都是來自各個國家的;我喜歡小號,這里也有來自各國的音樂家,他們吹的曲子更多的是莫扎特、貝多芬,這讓我的視野真正開闊起來。”
十年留學經歷讓肖盾在學習外語之余不斷接觸和理解國外的文化與習俗,并更多地進行著人生思考。“相比以前從海外歸來的學長,我還很年輕,也有激情。像我們這樣現在回來創(chuàng)業(yè)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我們對國外的知識、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有更深切的了解。”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