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人民政協(xié)報主辦的“少年擔當則中國強——中國夢與青少年責任感培養(yǎng)”座談會上,就呈現(xiàn)這樣一幕——
有專家這樣陳述:“現(xiàn)在有的青年人因為壓力大跳樓,有的因為失戀輕生,有的因為沒有錢去搶劫。如果他們有一絲一毫對父母、對社會的責任感,我想他們不會滑向這樣的深淵。”相反,部分專家則以汶川地震后和北京奧運會上80后、90后青年的表現(xiàn)為例,表達對青少年責任感的信心。
其實,如此分歧恰恰契合了當下中國青少年責任感狀況的現(xiàn)實,無論從數(shù)據還是現(xiàn)象來看,都是一個喜憂參半的局面。在給予肯定的同時,思索青少年責任感缺失在何處,是非常有意義的。
需要反思的成人世界
在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看來,青少年責任感缺失,首先應該反思成人世界。“我們成年人其實是存在問題的。成年人對青少年負有的責任,一方面是直接的教育責任,另一個方面是全社會每一個人的示范作用。那么,我們成人世界給青少年示范的是什么呢?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面根本沒有很好的共識,社會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引導。”
首先是成人世界如何看待教育。“我們的老百姓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教育要改變身份,而當前,這種趨勢越來越被演繹到了極端,就是‘升官發(fā)財’。”柯楊說,一個社會對教育急功近利的目的“單純”到這一地步,“相應的結局就是應試教育和高考不可能有根本的改革,青少年也就得不到心平氣和、潤物無聲的教育。所以,青少年可以有一腦子的知識卻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個好人,甚至對于生活的理解都達不到他應該達到的層面。”
其次是成人世界如何看待經濟社會。“我們看到,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貧富不均,使人們對物質的崇拜和追求幾乎不可阻擋,而且獨生子女的父母這一代,帶有一種特別的心理,就是要把所有該給的都給子女。”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馮雙白說。一方面,是經濟上富有的家長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制造出“小皇帝”“小公主”,另一方面,經濟并不富裕的家長,也被要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信念所裹挾。與西方世界約定俗成的“18歲經濟獨立”不同,中國的成人世界在金錢、貧富差距、財務、財產等方面如何處理與下一代人的關系上,沒有形成基本的觀念和共識。具體到責任感,“對子女的一味滿足,反過來造成了這些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一個非常密切相關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大的社會問題,我們要認識到成人世界給青少年世界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馮雙白說。
責任感培養(yǎng)手段的缺失“不可否認,青少年責任感缺失,教育方面的失誤也是一個原因。責任感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實現(xiàn),我們教育的重心強調對學生的腦訓練,忽視對他們心靈的提升,自覺或不自覺地強調成才與個人利益的關系,而很少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動機,這樣也削弱了他們對社會和集體的責任意識。同時,我們在責任感培養(yǎng)上也缺乏必要的手段。在我們的教育中,灌輸性的教育占了主導地位,孩子被動接受的多,主動接受的少,很多培養(yǎng)方式也需要改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玉芳說。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一些人士開始了責任感培養(yǎng)手段方面的探索,中國青少年責商學院就是其一。據負責人宋卓林介紹,責任感可細化為人與規(guī)則的角色責任、人與人的義務責任、人與事的能力責任、人與信仰的原因責任4個維度,現(xiàn)在父母多重視能力責任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其他3個方面。以角色責任為例,“很多父母一直都在剝奪孩子在自己的角色上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稱之為‘角色責任’。從小寵溺孩子,穿衣爺爺奶奶幫著穿,吃飯外公外婆喂著吃,房間父母幫著收拾,等長大成人要結婚,父母還要幫著買好房子、車子,準備好票子等等。父母把孩子必須做的事情都幫他們做了,孩子卻忘記了自己必須做的是什么。這樣,孩子從小到大分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的場合應該扮演什么角色,進入社會工作,以及結婚后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導致工作受挫,婚姻不幸,有些甚至變成啃老族,好吃懶做。”目前借助互聯(lián)網在線學習,他們正在通過訓練、溝通、修正、模擬等方式,改變父母培養(yǎng)小孩的思維和行為,通過父母的改變來培養(yǎng)孩子全方位的責任理性思維和行為。
“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美育對責任感的培養(yǎng)非常有效。”馮雙白講了一個在中國舞協(xié)舉辦的全國農村少兒教育中發(fā)生的故事。甘肅農村一位在全校以打架兇猛而聞名的小學生,因為在參與舞蹈教育的時候老師表揚他舞跳得很不錯,身體協(xié)調,從此發(fā)生轉變,現(xiàn)在成了學校有名的紀律維護者。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認為,要加強青少年閱讀,讓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能夠建立起同情心,憂國憂民。同時要善讀書,善于與人交流,舉一反三,從而成為一個敏銳的人,會思考的人,有擔當和責任感的人。”(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