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稻田大學11月2日宣布,正式取消萬能細胞(STAP細胞)學術造假事件主角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學位。早稻田大學去年認定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論文存在問題,要求其在1年內進行修改。但最終校方認定修改后的論文未達到博士論文水平。(《京華時報》11月3日)
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學位被撤銷,不過是去年1月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造假論文——成功培育出STAP細胞的延續(xù)。經調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確定,所謂新型萬能細胞,實際來自該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細胞。而小保方晴子向早稻田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也被質疑有大篇幅內容幾乎與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網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結果,小保方晴子不僅丟掉了“學術女神”的榮譽,也丟掉了博士學位,還可能丟掉工作。
小保方晴子的遭遇是對所有從事科研或學術研究的人的提醒:研究工作是一個逆水行舟的行當,稍有不慎,就會被淘汰;稍有不實,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就會被清算,無論過了多長時間。從事科研容不得疏忽和造假,而科研之難就在于,這是一個具有西西弗斯精神的人才能從事的行業(yè)。因為,很多研究者終其一生所從事的項目都可能沒有結果,更不會像屠呦呦那般幸運。由于每項研究結果都要接受重復驗證,即客觀性的證偽或證實,一名研究者一生所從事的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有很多都并非真實,或者說并非反映了事物的客觀本質、規(guī)律和特點,有些結果能反映部分特點已經很不錯。
2014年,一項發(fā)表于《自然檢驗藥物發(fā)現》刊物的文章稱,對67個已發(fā)表的生物醫(yī)學研究項目進行評估,發(fā)現高達65%的項目(43個)數據不能重現;僅有21%的項目(14個)實驗數據與文獻數據一致;另有7%的項目(5個)能重現主要數據,4%的項目(3個)可重現部分數據。即便是發(fā)表在世界權威刊物《科學》《自然》《細胞》和《美國科學院院刊》(CNPS頂級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在同樣條件下,至少也有50%的實驗數據不能重現。
當然,研究結果不能重復并不意味著學術不端或造假,而有可能是條件、環(huán)境、研究設計和方式、試驗材料的差異造成的。甚至,就連重復性研究本身也可以被指責為與原研究條件和方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結果,因而難以說明原研究結果就不真實或不符合客觀實際。但是,各種可重復性研究的結果也說明一個問題,很多研究結果可能只是反映了某問題的某一方面、某一層面、某一角度,而非全部和全面的結果。
對此,法布爾的話解釋得比較清楚。“不管我們的照明燈能把光線投射到多遠,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圍擋著黑暗。我們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淵黑洞……”如果以此看待科研和學術,也可能會陷入沮喪和死結。所以,選擇以研究和學術為職業(yè)的人還需要法布爾的另一句話,“讓我們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地移動我們的提燈吧。隨著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認識清楚,人們最終也許能將整體畫面的某個局部拼制出來。”
而這個“拼制的過程”需要重復和檢驗,如此,科學研究得出的結果在經過時間和重復性研究后才能越發(fā)顯示其價值。看不到這一點,也就沒有必要從事研究和學術工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