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士,似乎是很奇怪的問題,本來獲得了博士學位的就應該是博士,可是這么多年看下來,其實我錯了,我想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從零開始的能力。
什么是博士,似乎是很奇怪的問題,本來獲得了博士學位的就應該是博士,可是這么多年看下來,其實我錯了,我想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從零開始的能力。
博士學位論文的答辯意見里總要寫上幾句看似套話的話,"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了獨立(可能加上很強)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沒有幾個同學會認真的看著幾句話,因為大家都差不多,每個同學只會關注自己在意的那部分,其實,這兩句話很重要,尤其是第二句。
獨立科研能力其實是當前博士的主要障礙
這獨立科研要求的有幾點
一、獨立選題;
二、獨立選擇技術路線;
三、獨立思考解決方案;
四、獨立完成。
這四點只怕現(xiàn)有的學生是很難做到的。
首先,獨立選題,同學們首先會說,選題不是自由的。
錯,導師往往只會給一個大的方向,在一個方向上怎么選擇課題,其實很有挑戰(zhàn)性。
有兩種同學比較可惜,一種是,看到該課題上做的人很多比較怕,說這么多人都做了,我們還做什么,另一種是,這個課題上沒有參考資料,我們怎么做。這兩種都是不對的。
不管有沒有資料,多了,有好處,有很多前人的經驗和方法可以借鑒,我們在于找到自己的定位;資料少了,只要問題值得做,那更是好問題,不就是解決問題么,正式鍛煉的好季節(jié)。
其次,選擇技術路線。太多的同學對于科研組合(就是把各種工具組合起來使用)比較感興趣,因為簡單,可是在互聯(lián)網發(fā)達的今天,已經不行了。
在過去,當科研資料成為門檻的時候,組合已經是一種優(yōu)勢,現(xiàn)在不是,每個經過簡單訓練的人都知道組合。
其實,解決問題的本質在于解釋問題的本質,我們缺乏的是對問題本身的客觀深入的分析。技術路線本來不是難題,可是就成了難題。
在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很多人也一樣會陷入習慣的誤區(qū)。大多數(shù)博士同學會依賴老師,希望老師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其實這個正式非常好的鍛煉。
有很多很多的同學不知道自己解決的重要性,寄希望于老師給予解決方案,如果給不出,對老師反而有怨言,錯了,如果老師指出了一個好的問題(當然要適當難度),那就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
至于能不能解決,那不是老師的問題,試問,如果老師總能解決大的問題,那老師豈不是早就是了不起的人物,事實是,老師總是平凡的人。
獨立完成這個也很重要。很多同學不知道如何去全局論證,把握自己的問題,像是一個不會講笑話的人自己笑了,聽得人并不覺得可笑一樣。
在做的過程中,很多同學觀察能力、判斷能力都很差。
當然,都可以用經驗去解釋,但是,很遺憾,最后往往證明不是經驗的問題,是思維的問題。
思維的不嚴謹,對所學知識的不熟練,對所考慮問題的不投入等等原因,使得我們對眼前的現(xiàn)象視而不見。
博士真正要做到的就是從零開始。有兩個含義:其一,沒有學過該專業(yè)。
大多數(shù)博士都給自己貼上了一個標簽,“專業(yè)”,什么是專業(yè)?
學了什么就該做什么么?
上面說的幾個方面跟專業(yè)有關系么?沒有,我門自己給自己劃定了自己的圈子,我們從不敢從自己的專業(yè)跨出一步,其實,跨出第一步就是勝利。
其次;這個事情沒有人考慮過。我們都怕風險,總怕思考別人沒有碰過的問題,就怕自己出不了成績。
其實,如果真正的博士畢業(yè),就應該考慮別人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否則,做科研就跟相撲沒有什么分別,憑體重,憑熟知的技巧等。
在我的朋友中,最好的博士都是能夠從事一個完全不懂得行業(yè),并且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行業(yè)的頂端。
這就是博士的基本要求。我們都要問問我們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的博士頭銜,或者我們將來準備怎么去跟他人解釋我們的博士學位。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