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點到辦公室,晚上7點回家,這是年過八旬的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的作息時間。日前,記者如約來到他的辦公室拜訪。
“有時候忙起來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張興棟把記者迎進辦公室,笑言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個懶覺。
張興棟每天在辦公室、實驗室的時間超過10小時,他說,他心里憋著一股勁,要讓中國生物材料學科打個翻身仗。
中學時期喜歡哲學,大學攻讀固體物理專業(yè),45歲才轉而研究生物醫(yī)學材料。雖起步較晚,但張興棟在生物材料領域成果無數,2007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因對“肌肉-骨骼系統(tǒng)新療法及生物材料產品開發(fā)方面的貢獻”,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一開始是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在牙科生物材料使用中遇到技術問題找我?guī)兔鉀Q,我雖然不懂醫(yī)學,但認為材料科學可以解決問題。”張興棟說,當初步研究成果被應用之后,他對生物材料科學的研究便一發(fā)不可收,此后專攻生物材料30余年。他說:“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決不能浮躁,必須潛心研究,這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興棟在研究中發(fā)現,多孔磷酸鈣陶瓷材料能誘導人體分化成骨細胞,克服了用金屬、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頭帶來的腐蝕、排異等問題。無生命的材料能夠誘導有生命的組織形成,這一觀點是對人類認識論的重大挑戰(zhàn),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怪異的想法”。但實驗事實不可否定,直到十多年后,骨誘導技術成果被全世界廣泛承認,其間各界不斷的質疑都不曾動搖張興棟的信心。
2008年、2009年,張興棟兩次受邀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骨誘導理論的科學性得到全面承認。如今,數以十萬計的病人使用了張興棟團隊生產的骨誘導材料,而全國80%以上的人造關節(jié)都在使用張興棟發(fā)明的材料涂層技術。
2018年,在由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lián)合會主辦的“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上,張興棟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投票通過,作為新定義列入了“生物材料定義”,這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
“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是第二次生物材料定義大會,第一次定義大會在32年前召開。可以說,張興棟的成果改寫了原有的“生物材料定義”,為將來生物材料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也是現代生物材料發(fā)展的一個方向,標志著中國在生物材料領域的崛起。
“這是從‘0’到‘1’的突破。”從被質疑到被承認并引領科技發(fā)展方向,張興棟感慨地說,科學家必須勇于堅持真理,敢于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未被認識的觀念,堅韌不拔地在崎嶇的小路上攀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交流中,張興棟興奮地告訴記者,近年來骨誘導技術又有新的進展,軟骨、神經、韌帶都已經成功誘導出來了。他們還發(fā)現,用新型生物誘導材料填充腫瘤切除后的空腔,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而健康細胞則不受影響,惡性腫瘤復發(fā)率明顯減少。
“傳統(tǒng)的生物材料時代正在過去,通過材料誘導有生命的組織或器官再生,已成為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和前沿,并處于重大突破的邊緣。”張興棟說,這是對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巨大挑戰(zhàn),有待我們去迎戰(zhàn),為人類科學技術和產業(yè)的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