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雙一流動態(tài) > 教育部評選雙一流大學的標準:以學科為基礎,動態(tài)調整機制......

關注微信

教育部評選雙一流大學的標準:以學科為基礎,動態(tài)調整機制......

時間:2018-12-06來1源:經管之家 作者:佚名

雙一流本質上是在政府主導的中國高等教育界由教育部牽頭做出在211、985工程后的又一次政府資源的再分配。雙一流最大的影響便是財政撥款,這從雙一流名單公布后廣東省緊接公布的2017年雙一流配套資金分配表可以看出來: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教育部推出雙一流建設方案和名單向中國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以后想從政府拿錢或進行大學建設的績效評價,就必須按照他們制定的新的雙一流評選標準進行,而眾多高校在接收到這個標準的信號后必然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一新的規(guī)則,以獲得最大收益,從而對中國高校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那么,這個教育部集結中國高等教育界的大佬投票投出來的標準究竟是怎樣的呢?

 

①一流大學以政策延續(xù)性為主,輔以Times、US News、QS和ARWU等幾個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的中國高校排名為標準,再適當考慮對特殊地區(qū)和行業(yè)的照顧。

 

985實施以來高校在建設過程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的,這從不斷增加的世界性頂級科研成果和日益進步的國際排名可以看出來;另外,完全拋棄211、985另起爐灶,相當于教育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考慮到“政策延續(xù)性”,985所有高校都拉進一流大學擬建設名單,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教育部弄了個B類高校,就是要建立一個動態(tài)調整的緩沖區(qū),985建設落后的拉進這個名單進行警醒,甚至可能最終退出一流大學名單,并允許一流大學名單外的大學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一流大學名單,打破終身固化的身份標簽,理論上是有進步的。

 

由于雙一流有與世界接軌的想法和目的,決定985大學是進入A類或還是B類的一個選取標準就是QS等幾個主流排行榜的平均排名。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次被拉進B類的大學無一不是在這四個榜單表現不太好的大學,比如2016年:湖大(36)、東北大學(44)、西北農林(76),可以預測下一次評估的時候比較危險的有電子科技大學(40)、中國海洋大學(41)等,雖然西北工業(yè)大學、國防科大、中央民族大學等其它部委所屬985其實表現也不好,但由于其中涉及國防秘密科研成果不能公開的原因(西工大、國防科大),也有發(fā)揚民族教育的政策原因(央民)等,同時也要稍微照顧一下其它部委的面子,所以仍屬于A類。既然這次也被列入A類,我預計未來他們明面上的表現即使再不好也不會被降級為B類。所以教育部直屬的一流大學降級壓力最大。

 

最后新增的非985大學的云南大學、新疆大學和鄭州大學就是純粹的地區(qū)性照顧了,云大是西南邊疆、新疆是西北邊疆和對接“一帶一路”戰(zhàn)略,而鄭大則是讓人口眾多卻沒有985和部屬院校的河南省也能擁有一所一流大學。

 

②一流學科(非自定)首先綜合考慮ESI學科排名中的中國高校在全球的表現、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參評學科數量和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決定一流學科入選數量;然后以12年學科評估排名為主,確定哪些高校的學科能入選;輔以在QS學科排名(或ESI)中表現優(yōu)異的個別高校學科也能入選(或按照QS置學科名);最后,五年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以上、技術發(fā)明一等獎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以上所依托的高校學科擁有一票上位的特權。

 

步驟一:以ESI學科排名中的中國高校在全球的表現為主,輔以2012年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參評高校數量和國家希望重點部署的學科,來決定一流學科入選數量

 

根據ESI排名2017年3月公布的數據(本輪評估中教育部所使用的版本),中國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各個學科數量如下:

 

 

我們可以容易地看到,中國高校不同學科在全球范圍的入選數量和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以前1‰為例:材料科學(15)、工程學(15)和化學(20)數量最多,而物理學(3),臨床醫(yī)學(7)較少,所以在一流學科中,教育部給材料科學與工程(30)和化學(25)學科的名額最多,而物理學(7)和臨床醫(yī)學(5)入選數量較少。

 

另外一個依據是2012年學科評估各個學科的參評數量。就以爭議最大的復旦拿到機械、航空航天與制造工程,而哈工大、西工大等卻沒拿到航空航天工程的一流學科作為例子。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復旦和北航、國防科大拿的航天工程學科不是同一個東西,北航和國防科大拿的是教育部一級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偏重航天工程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復旦拿的是QS里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偏重基礎力學研究)。在教育部學科分類里跟航空航天有關的學科是“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其評估結果如下:

 

 

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個學科只有11間學校參評,屬小眾學科,因此只給這個學科兩個名額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要平衡這么多學科,所以教育部索性來個一刀切。而北大和復旦入選的是QS排名里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Aerospace Engineering),后面再詳說。

 

步驟二,以三個標準確定哪些高校的學科(非自定)能入選

 

標準1:以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為主

 

以現在熱門的經管學科為例,一級學科工商管理類的學科評估前幾名如下:

 

 

而此次雙一流工商管理學科入選學校就正好是排前兩名的人大、西交、清華和中大。

 

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的學科評估結果如下:

 

 

而此次雙一流應用經濟學入選學校也正好是排前兩名的人大、北大和央財。

 

最后聊聊不能為大眾理解的法學、醫(yī)學類專業(yè)和新聞學入選情況。按照上文的思路,我們可以把一些業(yè)內名校在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的排名和本次相應的一流學科名額列出如下:

 

 

 

正如上述分析,一些業(yè)內名校之所以未入選,一個原因是業(yè)內名校實在太多,導致他們在12年學科評估并不是頂尖(法學的華政、西政和吉大;臨床醫(yī)學的川大、華科和中南,但華科和川大的基礎醫(yī)學倒是表現優(yōu)異進了一流學科);另一個原因是教育部給的名額太少(復旦新聞和建筑老八校)。

 

標準2:以QS學科排名前50為輔

 

由于教育部的雙一流建設有與國際接軌的目標,所以也把QS學科排名納入評選的參考。滿足QS學科前50排名的高校甚至可以按照QS的叫法自設在12年學科評估中不存在的學科名。

 

這個做法的爭議非常大,同時也是引起大家對一些高校學科入選產生誤會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礦業(yè)工程這一學科也是爭議很大的。這一專業(yè)進了6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先看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

 

 

中國礦業(yè)大學、中南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排名前三,可以理解為教育部允許12年學科評估排名前列的學科可以入選一流學科的數量,沒有爭議。而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又是怎么入選的呢?還是依靠QS,看一下2017年QS學科排名: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在QS礦業(yè)工程這一學科排行榜上排名42和49位,憑借這一成績成功入選。但QS的礦業(yè)工程(Mineral & Mining Engineering)都包括什么呢?QS的礦業(yè)工程包含了中國的:地理、地球物理、測繪、礦業(yè)工程、地質等,而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的這些學科較強,所以他們的“礦業(yè)工程”能在QS學科排名前50,同時也因此成功入選一流學科。

 

北大和復旦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能入選一流學科也是同一個道理:在2017年QS排名中,北大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排21,復旦排46,所以他們能按照QS的命名方式自設學科入選。

 

標準3:以ESI排名前1‰或接近前1‰為輔(以2017年3月的數據為根據)

 

第一個例子是中科院大學。由于中科院大學新成立不久,沒有參與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吃了大虧,只能依靠今年3月的ESI前1‰排名入選了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學科。這個標準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教育部體系外的院校未能入選雙一流或表現不如意:社科院大學、南科大、上科大等也是成立較晚,未能參與12年學科評估,同時在ESI排名和QS學科排名中也沒有上佳的表現,所以都遺憾落選。

 

標準4:五年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以上、技術發(fā)明一等獎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以上的第一獲獎單位所依托的學科擁有一票上位的特權

 

比如這次能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非985/211的綜合類院校只有河南大學和寧波大學兩所,雖然他們入選的一流學科在在12年學科評估、QS學科排名和ESI都排不上前列,但都是憑借2012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入選雙一流學科。

 

 

另外,中醫(yī)藥類學科由于最具有所謂“中國特色”,為了完成扎根本土的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教育部便特意適當增加了中醫(yī)藥類學科入選名額。

 

步驟三,確定“自定”一流學科

 

對于所有學科都不滿足上述條件的原211高校,為了政策的延續(xù)性,教育部特別允許他們自選1個學科(群)作為自定學科,評議組給予推薦指引,所以產生了所謂“自定”學科。而新進入B類的原211高校云新鄭和A類的重慶大學均沒有符合上述標準的學科,教育部特別允許他們自定3個學科上報。有且只有原985、211大學有自定資格。

 

若是非211、985高校,又不是需要國家照顧的特殊院校,同時上述一流學科的4個標準都不能滿足,則會落選本次雙一流評選。

 

綜上所述,教育部的此輪雙一流評選還是有客觀標準和根據的,不是相當一部分人所想的瞎評出來的。除了985、211大學的自定一流學科特權,從整體上看此次評選還是實現了教育部評選雙一流大學的目標:以學科為基礎;動態(tài)調整機制;加快改革發(fā)展、促進公平競爭,與985、211終身身份固化的機制相比還算是一種進步吧,但最終落實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