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29日電(記者胡其峰、袁于飛)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29日在北京開幕,記者從大會上獲悉,我國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工程,將有力推動中國“可燃冰”勘探與開發(fā)的進程,引發(fā)中國能源開發(fā)利用的“革命”。
天然氣水合物因外觀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稱“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甲烷含量占80%~99.9%,燃燒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得多,而且儲量豐富,全球儲量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目前,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最近兩年開采試驗取得較大進展。
近幾年,我國的“可燃冰”調查和勘探開發(fā)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天然氣水合物基礎調查,通過系統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物等綜合調查評價,初步圈定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qū),并于2007年在中國南海北部首次鉆探獲得實物樣品,2009年在陸域永久凍土區(qū)祁連山鉆探獲得實物樣品,隨后于2013年在南海北部陸坡再次鉆探獲得新類型的水合物實物樣品,發(fā)現高飽和度水合物層,同年在陸域祁連山凍土區(qū)再次鉆探獲得水合物實物樣品。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