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元,中南大學冶金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新年伊始,他第一個重要的“外事活動”,就是去北京參加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代表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團隊領獎。
還好,本學期的課都結束了,不用調課。“調課很麻煩,調多了還不行。”柴立元說,給本科生上課的規(guī)定卡嚴后,自己還沒調過一節(jié)課。
校史上最嚴的“講臺令”
“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知名的教授、有水平的教授站在講臺上。”13年前,在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時,張堯學就開始推動教授給本科生上課,但效果卻打了折扣。
到了中南大學后,身為校長的他伸出了“鐵腕”。從2012年9月起,在職稱晉升、崗位定級、年終考核、津貼發(fā)放等方面嚴格執(zhí)行“本科生教學工作一票否決制”,成了中南大學史上最嚴的“講臺令”。教授、副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的課表和實施情況,通過校園網絡系統(tǒng)向全校師生公開。未經本科生院同意,不得任意調整授課教師。
“一年的收入,除了崗位津貼,就是年終績效考核,也要算‘工分’,教學占到80%,很厲害呀。”柴立元給記者算賬。他還告訴記者:副教授晉升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一門課,并且年均完成本科課堂教學純學時數要達到本學院高職稱教師人均年完成本科課堂教學純學時數;教授、副教授晉級時,完成本科課堂教學年均純學時數的要求也必須達到前述人年均的70%;連續(xù)兩年不為本科生講課的教授、副教授,就不能再當了。
“今年本院有一位副教授科研很突出,但課時沒達到要求,就升不了教授。就是拿了國家獎也不行。”說起這事,柴立元替他惋惜。
不給本科生上課,除了自己受影響,別人的收入也會受牽連。如果發(fā)現(xiàn)學院有一個教授不上講臺,學校將扣發(fā)該院全部崗位津貼的1%,兩個則是2%。前年,建筑與藝術學院一名教授請研究生代課被發(fā)現(xiàn),該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負擔了被扣的這1%,每個人均攤了幾千元錢。
“新規(guī)實施前,給本科生上課的老師中,教授、副教授約占8成多。實施后,所有教授、副教授都上課,2014年的數據是1687人,實現(xiàn)了本科生課堂教授(副教授)上課率100%。”中南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范曉慧告訴記者。
學生從低頭到抬頭、從逃課到蹭課
教授們上本科生講臺,這只是新政的第一步。如何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課后題海戰(zhàn)術”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還要讓教授們來研究探索。
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教授鄭洲順,就是中南大學首批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的“建設者”之一。被很多學生稱作易患“恐高癥”的《高等數學》,在他的主導下,學生成了主角。以問題為驅動,課前給學生設計導學,讓學生“學中做”;課堂上讓學生講解自己掌握的知識,提出不懂的問題與老師同學共同探討和學習,讓學生“做中學”。
“剛開始改革時,很多老師懷疑:不教,學生怎么能懂?從一年多的探索看,‘不教就不會’的觀點才真的有問題。”鄭洲順教授感觸良多。
“學校剛進行了一次課堂教學檢查,鄭教授的《高等數學》課上,學生百分百抬頭,課后還把老師圍住討論問題。”范曉慧告訴記者,學校已建設了將近100門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今年還將建設100門。從低頭到抬頭、從逃課到蹭課、從玩電游到準備課堂討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積極的變化。
不會因為上課影響科研
教授上課,會不會影響科研?
4年來兩獲國家科技大獎的柴立元教授覺得,只要協(xié)調好時間,在吃透教材與學生們的互動中,反而會促進科研。
3年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冶金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趙中偉告訴記者,科研主要靠找出新思路,不會因為一周幾節(jié)課的時間而影響科研。
教授上課,學校支出的錢卻多了。
除了教授上課的課時費比講師“貴”之外,對于31門重點建設課程,學校每門給予20萬元教研經費,至今已投入600多萬元。
再過一年多,第一批從入學就趕上“最嚴講臺令”的本科生,將從中南大學畢業(yè)。教授們的言傳身教,相信會在沉淀后持續(xù)發(fā)酵。
■短評
教授就應開壇布道
中南大學把教授“趕”上講臺,本科生課堂上,教授、副教授上課率達100%,讓讀者眼睛一亮,心頭一喜。
教書育人,本是教師的第一責任,是天經地義的職業(yè)要求。“桃李滿天下”,古往今來,一直是學校和教師共同追求的終極理想。
讓人遺憾的現(xiàn)實是,一些學校和教授淡漠這一題中之義,不再看重教學,不太愿意給本科生授課,漸漸地離本科生講臺越來越遠,主要精力埋頭于做科研、寫論文、出成果、出效益。鼓勵高校創(chuàng)新、鼓勵產學研相結合,鼓勵有專長的教授側重做科研,不等于忽略教學,不意味著把本科教學放到一邊。何況有些十分勉強的科研和論文,并沒有多大的學術價值。孰重孰輕,不言自明。
大學之大在于有大師,大師的魅力首先在于三尺講臺開壇布道。教授、副教授們本來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能手、高人。莘莘學子跨進校園,多是慕名而來。倘若教授不上講臺,學生無緣聆教,很可能會讓他們失去應有的機會,甚至影響學校的聲譽和人才的競爭力。
中南大學“史上最嚴講臺令”,用制度把教授“趕”上本科生講臺,教授回歸本職,教育回歸本源,有利學校、有利師生。為他們點贊叫好!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